没吃多少,孩子咋就又又又积食了

发布时间:2021-12-13 13:21:17 

小孩子的吃饭问题,可愁坏了大人,比如聚会吃了一块蛋糕,晚餐多吃了几片肉,甚至有的时候多喂了几口饭,就积食了。

在中医看来,积食也是分情况的。一种是单纯地吃多了,堵在胃肠道了;另一种是脾胃消化吸收食物的能力下降了,就算吃得不多,也照样会积食。

论一般积食和脾虚积食

小孩子脾胃消化吸收食物的过程,就像是一匹小马在拉一辆货车。脾胃就是这匹小马,食物就是这辆货车。

正常情况下,小马拉的货车大概斤左右。

那一般的积食,我们就可以理解为,突然把这辆车的货物加太多了,比如直接加到了斤。结果就是,这匹小马根本就拉不动货车了。

而脾虚的积食,可能就是长期把这辆车的货物加到小马的上限,最后,小马就会累垮,再也拉不动了。或者这个小马的身体本来就不好,病怏怏的,别的小马能拉斤,它只能拉斤。

实际上,一方面因为小孩子“五脏六腑,成而未全,全而未壮”,脾胃的功能本身还不健全,就很容易受伤,另一方面,喂养和治疗不当的情况也比较普遍,所以,现在很多小朋友存在脾虚的情况,只是程度有差别罢了。

如何区分一般积食和脾虚积食

一般积食的孩子,脾胃的消化功能正常,身体正气比较足。如果突然吃多了,脾胃还是会很积极地去应对堵住的食物。那么身体里面的斗争就会相对比较激烈一点。这时候,孩子通常:

①舌苔厚腻,发黄。

②舌头上残渣多,口臭。

③肚子发胀,不喜欢被按。

④大便比较臭,放的屁也臭不可闻。

⑤晚上睡觉不太安稳,喜欢趴着睡。

而脾虚积食的孩子,因为脾虚了,孩子的后天就不太足,身体本身的正气也不够。那身体在应对超负荷的食物的时候,可能就会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,斗争就会很微弱。这时候,孩子的表现有:

①舌苔白腻,舌头的颜色偏淡。

②脸色偏黄,喜欢温暖的东西贴着肚子。

③长得比较瘦小,或者是虚胖。

④肚子多不胀或者偏软,喜按,喜热东西贴肚子。

⑤大便溏薄,酸臭,还会夹杂一些不消化物。

⑥免疫力和抵抗力比较弱,爱生病,容易感冒、发烧。

遇到孩子积食,应该怎么办?

一般积食的孩子,可以配合做一些推拿,比如顺时针揉腹等。

脾虚积食的孩子,除了消掉积食减轻脾胃负担以外,妈妈一定还要记得帮助孩子恢复脾胃的功能和动力。这样脾胃这匹小马才能恢复体力和元气,才能拉得动货车。

说到补脾胃补正气,药食同源的山药是不二之选。山药“主健中补虚、除寒热邪气、补中益气力、长肌肉、久服耳目聪明”。妈妈们平时可以给孩子用一些山药干煮水喝。

脾虚积食的孩子平时怎么养护呢?

1.日常的养,要采用反馈式喂养

不要根据什么标准来给孩子喂养,因为每个孩子的身体状况都是不一样的,而且一个小孩他在生病的状态和健康的状态,或者其他情况下,身体需要的食物也可能是不同的。

所以,标准只能是一种参考,具体吃什么,吃多少,怎么吃,还是要看孩子身体的反馈。最重要的是“尝试”和“观察”,长时间地了解孩子的身体,才能找到每个孩子的规律。

2.日常的吃,要尊重脾胃本来的规律。

脾胃是喜燥恶湿的,脾虚的孩子日常的吃食,要温热一点、软一点、易消化,并且营养丰富,不会加重脾胃的负担。比如:

①稀粥和汤面一类的。更小的孩子还可以喝米油,小面汤。

②蔬菜,可以选土豆和山药,熬原味汤,炖得软烂一点。

③也可以选择当地应季的菜。

建议尽量避免吃对脾胃不太友好的食物,比如:

①生冷寒凉的:水果,冰淇淋、冷饮。

②油腻难消化的:排骨,炸鸡,猪蹄,红烧肉。

③滋腻的:奶油蛋糕,巧克力。

④含添加剂食品:薯片,膨松剂饼干。

现代孩子的脾胃大多不如以前了。为什么呢?

小儿脾胃不好的原因:

1、花式冷饮、冰淇淋,寒凉伤脾胃,尤其伤害脾阳。

2、汉堡、炸鸡等过度油腻的食物,伤害脾胃,尤其消耗胃阴。

3、好东西吃个没完,脾胃超负荷运转。

4、父母脾胃不够好,孩子先天不足。

5、学习负担重,用脑过度,思虑伤脾。

6、学习压力大、青春期烦躁,肝气不畅,克伐脾气。

7、打针吊水,伤害脾胃。

现在孩子的脾胃普遍不是那么的强,而且父母们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孩子大部分的问题,其实都跟脾胃有关。

小儿脾胃不好的表现:

1、吃饭费劲,胃口差;

2、吃饭很多,还干瘦;

3、食积,及引起的发热、咳嗽;

4、小肚胀气、涨热,饭后肚子胀痛,偶尔呕吐;

5、口气酸臭;

6、大便不规律、奇臭难闻,或不成形或干燥;

7、睡觉不安,莫名哭闹,不听话;

8、磨牙、流口水,舌苔白厚;

9、头发干枯、脸色苍白;

10、体质弱。

其中,食积也叫积食,有吃多引起的,还有脾胃不好,没吃太多但消化不好也积住了。多余食物积在胃里难以消化,脾胃之气一旦受伤,脾气不能很好地升,胃气不能很好地降。胃气不降就会上逆,本来可以跟着胃气一起下降的肺气和胆气,没有了下降的通路,只好也跟着胃气一起往上跑。

积食一般多发于1~6岁,尤其以城市独生子女较多见。积食都有些什么症状呢?

1、看舌苔,舌苔中部厚、地图舌;

2、闻口气,可以明显闻到嘴里有口气和易干呕、打嗝、嗳气;

3、要回忆,爱吃糖果、肉、难消化的零食;

4、看大便,大便酸臭、奶瓣、泡沫状,便秘或腹泻和老放屁;

5、看食欲,胃口较之前明显下降了,爱挑食偏食厌食;

6、看肚子,腹胀、肠鸣音、肚子疼、肚子热;

7、看睡眠,睡觉时身体不停翻腾爱踢被子,有时还会咬牙磨牙流口水,脸红老憋气乱扭头,手脚乱舞,喉咙发出似羊的叫声;

8、看情绪,平时容易烦躁不安和爱哭闹;

9、看小动作,挖鼻孔、啃指甲;

10、没有感冒症状的发烧。

肺气上逆就会引起咳嗽,胆气上逆就会导致胆火上炎头面部,引起发热,或者咽喉肿痛或者头痛等热证。

所以积食引起的发烧,用寒凉的药物,不但不会退烧,还会更加伤害本来已经虚弱的脾胃,损伤孩子的正气。其实发病本身是由于积食的问题,因此此时除积食降胃逆,肺气和胆气自然会跟着降,发热和咳嗽的症状就会随之消失了。

那怎么判断孩子是积食引起的发烧和咳嗽呢?一个是要好好回忆一下孩子生病前有没有吃过比较难以消化的食物,或者生病前的一段时间,是不是总是吃很多。二是可以根据舌苔进行判断。舌苔不正常的厚腻,尤其是集中在舌头中部代表脾胃的部分。可能白,可能黄。

脾胃调理要注意,“补、消、下、解”四个字。下面讲一些对脾胃非常好的药食同源的成分,也是围绕着这四个方面展开的。

首先,补脾胃的不足,现代人大多脾阳和胃阴不足。胃阴,就是胃里的粘液,现在小孩子和大人都爱吃油炸的小食品、燥热的火锅、烧烤,是非常消耗胃阴的,胃阴消耗了,胃就燥,甚至是出现胃火,调理脾胃一定要注意养胃阴。山药养阴,还可以补中益气,还有常见的东北大米配大枣,也是健脾养胃。有一些人已经产生胃火大的趋势了,可以搭配玉竹清胃火,玉竹也润燥也养阴。

补脾的,茯苓健脾,对小孩拉肚子、完谷不化、食欲淡泊、消化不良有好处,茯苓糕就是健脾促进消化。炒麦芽可以开胃,对肚子胀不消化作用好。茯苓麦芽搭配就是健脾消食开胃,也是常见的非常好的食物。

但是光有“补”的不行,还得“消”,不然就会补的臃滞了,很多人原来没补的时候,就存在一个不消化的问题,如果不调理一下,就更发呆了。山楂,健胃消食行气散瘀,对于満闷,吃肉食多,山楂可以消除油腻,开胃消化。

还有鸡内金,鸡的消化能力超强,靠的就是鸡内金,就是鸡的胃,运脾消食能力非常强。这个搭配山楂,就能很好的进行消,就是消化通下。不能一味的补,单纯补容易臃滞,就会脾不生发,胃不降,所以一定要补中有消,不然会虚不受补,上火。但是不能攻下,攻下是伤害脾胃的,用山楂和鸡内金就可以很好地消化通下。

“下”,就是让胃的气机往下走,让中枢的气机通畅,这样不光是脾胃好,当想补个别的什么东西,才能更好的补进去。陈皮主下,帮助气机往下走,降胃气。还有莱菔子,配陈皮是很好的。莱菔子就是萝卜籽,可以下气,有推墙倒闭之能,可以消食除涨,对于排便少,肚子胀排不出来便,有用。人能排便了,胃的气机顺着往下走,就顺畅了。莱菔子加陈皮就是下的作用。

什么是“解”?有的小孩会食积发热,大人当这个气机不往下走,也会有火,也会烦热。淡豆豉,是解表除烦止汗的,胃烦,就用淡豆豉,对于气机不往下走的烦,很有帮助,解决小孩子烦躁、哭闹。还有温度高、手心热、脸热,这都是胃气机不往下走,很多小孩是胃发烧。淡豆豉加玉竹,可以解决。

脾胃为后天之本,

护好脾胃,重中之重。

后爱肥儿茶,为您和您的孩子保驾护航。

想了解更多孩子的问题,可以加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dansin2009.com/ysxc/9653.html

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下一篇文章: 没有了
  • 更多>>

    推荐文章

    • 没有推荐文章

    更多>>

    最热文章

    • 没有热点文章
    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