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元的心脏支架降至中位数元”
当这个消息放出来的时候,再坚持不懈、极力抹黑的人,也无法否认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在进步。
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看病变得便宜了,“辛辛苦苦三十年,一病回到解放前”的情况愈发少见。
以前家里的老人,尤其是农村老人,一旦生病医院,熬一熬就过去了,其中就有不幸者没熬过去。他们怕一场病掏空家里的积蓄,让子女背负重担——归根结底还是看病太贵。
看病贵,一直是横在农村健康事业道路上的拦路虎,每一年,农村医疗问题就会被反反复复地讨论,每个人都希望能找到一个答案,一个让农村医疗事业进步的答案。
说到农村的医疗事业,我不禁想起了那一群人。
赤脚医生。
“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”
随着“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”的口号一声令下,农村卫生事业在上个世纪的中国农村遍地开花。
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,是一个个奔走于山间地头的赤脚医生。
那个时代,国家很穷,医疗资源十分匮乏。有限的医生大多被调配到城里,而占据广大人口和面积的农村几乎分配不到像样的医生。
于是,培训一批略懂医术的赤脚医生就成了当时唯一的选择。
在贫穷落后的过去,大大小小的病在农村里可谓常见,赤脚医生们白天参加生产队劳动,晚上挑灯自学医学知识,只要病人有需要就随时准备出诊。
尽管赤脚医生的医术并不高,但在长年累月的行医中积攒的经验成了农村许多人的救命稻草,并且那股子为人民服务的赤诚之心尤为宝贵。
如今30岁以上的人,我敢保证大多都有被赤脚医生救治过的经历。虽然不一定是什么大病,但对赤脚医生想必是又敬又怕,敬的是医治之情,怕的是不太正规但又粗暴有效的治疗手法。
未来总是光明
如今,随着“村村通”以及基础交通设施的发展,农村也越来越容易“走出去”,赤脚医生早已消失在历史的尘埃里,取而代之的乡村医生,也不再需要扛沉重的负担。
有病憋着的坏习惯,也悄悄从农村消失。农村人无需再听天由命,硬抗病痛,医院。
尽管城乡医疗公平问题仍时时被提起,农村的医疗事业还未达到令每个人都满意的程度,但就如同心脏支架此番降价,只要你热爱生活,生活总会给你惊喜,未来总是光明。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dansin2009.com/yscc/11573.html